2019-11-15

李成温在中民投的92天

  ​平时喜欢翻阅古籍经典的中民新能总工程师李成温,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加入中民新能的92天里,他将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李成温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高级工程师,先后任职于山西电力试验研究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同媒集团,在电力系统人事基建工作三十多年,具有十分丰富的行业经验,曾负责和参与多个电力建设项目,总装机量超过2000多万千瓦。

  今年8月,加入中民新能第二天,李成温即开始对中民新能在全国的29座地面电站进行检查,辗转数千公里,最终带领团队完成了30多兆瓦的新增并网容量。这意味着每年大约新增发电量4500万千瓦时,增收3000多万元。

  中民新能总裁肖宏江曾说过,总部各职能部门管理者与各区域公司运营者的关系,就是大臣与大将的关系,大臣好找,一将难求。

  作为专司技术指导与质量监控的总工程师,李成温身兼多重角色,既是肩负重托的大臣,又是带兵打仗的猛将,但不论是大臣还是大将,他最本质上还是一名“实干家”。

  正是这位“实干家”,凭借极强的专业敏感性和实干精神,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帮助中民新能每年新增3000多万收入。

  一切以事实说话

  中民新能在全国17个省市共有29座地面电站,仅仅是做一次宏观层面的安全巡检,就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但这并没有让李成温望而却步,几十年的行业积淀,李成温养成了一切以事实说话的专业自觉。

  在检查开始之初,他便定下了方针,“对我们的光伏板,要一块板子一块板子地查,一个方阵一个方阵地看,要让每一寸阳光照射到的地方,都能吸取、转化、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三个月以来,投入在连轴转工作节奏中的李成温,只回过两三次中民新能在北京的总部,其他时间,不是在一线,就是在去一线的路上。有的电站既不通航,又不通高铁,要一两天才能抵达。

  但正是这些地方的偏远,才体现了中民新能电站资产的弥足珍贵。那些默默无闻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漠,因为电站的存在,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检查全国电站期间,每到一处,他都要查资料、看图纸,进行现场勘察,并与电站运维人员深入交流,看电站设计是否合理,建设是否有瑕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还有提质增效的空间。

  统筹谋划与精细管理并进

  经过这一次的摸排,李成温对中民新能在全国的资产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发现,中民新能有很多优质资产,但也有一些因为监管不力和经验不足等问题,被长久搁置,变为低效甚至无效资产。

  做好 “优化存量、做大增量”这一篇文章,既需要从全局的层面进行统筹管理,也需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和智慧运维系统。

  全局统筹

  李成温提到不久前所做的一次尝试。此前,在中民新能总部协调下,宁夏同心电站消化了宁夏盐池电站积压的1.35兆瓦组件资产,并实现200兆瓦满容量并网发电。

他说,这就是全局统筹的一个好案例,既有效盘活了存量,又大幅提升了电站的发电能力。

  精细管理

  同时,因为各地的经济、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差异,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办法是不行的,必须一站一策,精准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轻重缓急,依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整体统筹和精细管理的结合,让中民新能在不新增资本投入的前提条件下,快速新增了30多兆瓦的并网容量。沿着这样的思路,越来越多的闲置资产将被有效盘活。

  面对成绩,李成温表现得很谦虚,他一直强调,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广大基层员工的支持以及各区域公司的积极配合。可以说,中民新能的产业基础还是很不错的,虽有一些问题,却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区域公司之间要充分互动,加强沟通,总部要起到良好的协调管理作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没有过不去的坎。

  传承与守望

  在新岗位,李成温继续投身于能源事业,他说:光伏电站大都建在偏远落后、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守在一线的员工们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练就一身上刀山下火海的真本领,看到他们的今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昨天。

  我愿意以一位兄长的姿态手把手教他们,用毕生的经验教训,给他们一些启示,与他们一起站在寂寞的山顶仰望星空,与他们一起瞭望蓝色的光伏大海,守望美丽的日出和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