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3

人民日报缘何点赞中民投

凤凰网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推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专题栏目。作为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在2016年度的开年重要策划,《共建“一带一路”》专题栏目甫一推出,即引起了各界瞩目。更引人关注的是,《人民日报》将中国民生投资集团(简称中民投)的实践案例作为这个专栏的开篇之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在这篇题为《中民投整合民营资本走出去》的文章中,记者详细点评了中民投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中起到的领头羊作用。文章开题即称,“由全国工商联发起成立、59家民营资本组成的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中国民营资本抱团出海。”

人民日报点赞中民投

这样的笔调在《人民日报》上并不多见,肯定了中民投在引领中国民营资本上的带头作用。

作为中国首家“国字头”的民营投资机构,中民投在成立一年半时间来,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投资机构及国内民营资本的极大关注。许多国际媒体在报道中民投时,都将其视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投资集团,民间版的中投。这与中民投自身定位非常吻合。

中民投总裁李怀珍说,“作为国内首家‘国字号’民营大型投资公司,我们致力于创建互利共赢模式,发挥集合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各自出去投资的话,就像一艘小帆船一样,自身资源有限,到国外遇到困难很多。但用中民投这个平台出海,就像一艘万吨巨轮,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李怀珍说。

成立之初,中民投的注册资本为500亿元人民币,实际认缴资本335亿元。目前,公司总资产已经从300多亿元增加到了近1000亿元,中民投参股的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万亿元。中民投本身就是一艘民营资本打造的巨舰。

引领民间资本

“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资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所作为必须把握好主题方向,即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民投通过两个转型升级(即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参与和助推新供给的创造与新需求的释放这一大趋势。”李怀珍表示。

在新时期,资本流动的形式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李怀珍敏锐地观察到, 第一是通过平台的运作实现社会资本运作模式的升级转型。当前国内民间资本量巨大而且活跃,但民间资本的流动分散且不规范。平台的搭建实现了民间资本投资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是使得民间资本的流动由分散向规模化转变,由自发向规范化转变;二是由产业资本为主转向以金融资本为主;三是将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流动结合在一起。

投资模式的转型升级是中民投成立一年多来引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方面。自去年以来,省级民投纷纷成立,如浙民投、厦民投、渝民投等等。“我前天有幸参加江苏省工商联主席圆桌会议,了解到苏民投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就是中民投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也是民间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李怀珍说。

产业升级拓展“一带一路”

中民投在新加坡成立中民国际控股公司布局东盟十国,并协同国内民营企业在印尼成立产业园,总投资达50亿美元。

通过国内资本带动国际资本实现共赢。中民投搭建的新加坡中民国际控股公司,就是一个投资平台,可以为欧美产业服务,也可以为印尼的产业园做支撑,为出海的民营企业提供国际融资支持。为了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投还建立了全球顶级智库。

“一方面引领国内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向海外输出中国的优势产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对国内经济转型提供助力。这也是中民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企业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李怀珍说。

除此之外,中民投还在新能源、建筑工业化、金融地产、融资租赁、现代物业、通过航空等多个领域积极进行产业整合,用金融的思想做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的报道在最后指出,中民投的成功经验,为国内民营资本提供了有益借鉴。只要激发庞大的民营资本活力,一定能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大的内生动力。

据悉,《人民日报》近期还将在重要版位对中民投的成功经验进行重点报道,凸显中民投在产业转型升级、民营资本服务国家战略领域的先进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