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

国际投行把脉中民投: 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宏观经济下行,国际形势复杂,以中民投为代表的国内投资机构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机遇?

1月28日,2016年第一届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投资和投行界战略交流会在上海召开。高盛、摩根斯坦利、瑞银、JP摩根、花旗银行等多家国际投行亚太区负责人出席,共同探讨新时期下的产业和投资机遇。

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宏观经济下行,投资机构该如何应对?这是与会大佬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嘉宾认为2016年是比较艰难的转型年,投资机构应当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

持相左意见的投资人士则认为,中国金融时代正在到来,股债优于地产存款。中国居民财富配置先后经历了存款时代和地产时代,正在步入金融时代。相比较来看,股票、债券均比房地产和存款更具配置价值。

“研发更加针对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投资产品是一项重要尝试。”德劭集团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唐堂认为中民投可以加大在新投资产品领域内的研发。他表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在这样的时段,悲观情绪容易产生放大效应,忽略了对优质资产的甄别和潜在市场的判断。因此他认为此时恰恰是中民投在产融结合领域内输出投资和管理能力好的时间点。

交流会上,瑞银集团亚太区主管、董事总经理朱俊伟出示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专业投资人士目前看好中国在绿色科技、消费升级和环保领域的投资。

中民投已经完成的数起国内和海外投资均在这些投资领域内。例如在通用航空和金融领域,中民投通过并购的方式分别成为全球第二大公务机运营商和全球再保险领域的领军企业。外界纷纷认为两项投资的意义重大,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产业空白。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一总结表示:”从行业周期来看,中国产业革命的时代已经到了,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将是中民投发展的黄金时代。”

全球布局底气

经过了数十年积累之后,中国企业对国内市场掌控力逐渐加强,开始纷纷选择向海外市场拓展,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中国企业熟练使用的金融工具。

中民投也正在从国内市场整合向全球要素市场整合的角色转变。

2015年7月27日,中民投与白山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拟通过下属海外投资平台中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约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白山保险旗下的再保险公司——思诺国际保险集团(Sirius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Group,下称“思诺保险”)全部股权。

“再保险公司的并购属于并购领域极难的案例。”与中民投有过数次合作的花旗集团中国高管表示。她认为,中民投之所以可以在众多国际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中民投在整个交易链条前中后期的充分准备。尽管中民投成立时间不长,在海外知名度稍逊其他国际机构,但中民投凭借有别于国有企业的体制优势和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得到了思诺再保险的信赖。

她认为,相较其他机构,中民投有三项独特的发展优势: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中民投并购思诺再保险为中民投的国际化市场拓展积累了信用和品牌。我们各家正是看中了中民投的信用以及背后代表的众多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才愿意同中民投合作。”

中民投方面向记者介绍,中民投致力于打造产融结合金控平台,利用金融工具参与国际竞争,回补中国市场将是一项重要策略。目前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然而,中国直接融资比例只有18%,美国占比为8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利用金融思维实现产业发展,撬动国际资源实现与中国市场联动将成为中民投的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

夯实人才基础

与会投资人士表示,中民投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品牌效应,一方面来自管理团队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同时也基于中民投培养了专业的人才梯队。

中民投方面介绍,从成立到现在,中民投一直坚定执行产融结合,致力成为金控平台的发展战略。在人才招募及合作伙伴关系处理上也形成了系统化的激励机制。从国内市场来看,中民投利用自身的资本和品牌优势为合伙伙伴提供背书,实施双赢和多赢化策略,赢得了所有合作伙伴的信任。从国际人才招募来看,中民投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招揽了众多国际一线投资机构的专业管理人才,为中民投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

瑞银集团亚太区主管、董事总经理朱俊伟表示,瑞银集团已经将中民投列为了亚太地区一级服务对象。“我们将动用瑞银的全球网络为中民投所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良好服务,为实现中民投国际化布局,引领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