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中民投的抱团出海政策非常适合中国企业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的创业经历,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传奇故事。

从1988年到当厂长开始,张新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企业家。在持续奋斗的27年间,张新带领着特变电工从总资产不足15.3万元、资不抵债的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起步,发展成总资产700多亿的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世界电力成套项目工程总承包企业。

时至今日,在制造业深刻转型以及面临“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之时,特变电工也有了新的使命。

7月18日到19日,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民投”)邀请数十家国内优势产业龙头民营企业齐聚韩国济州岛,就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东盟中民产业园项目进行深入探讨。期间,张新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优秀代表,奉献了他的真知灼见。

在接受《中民新时代》专访时,张新高度评价了济州岛会议,认为此次会议给与会者带来很大收获。

他说:“中民投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在走出去过程中,特变电工也磕磕绊绊交了很多学费,面临很多困难。通常,制造型企业的优势是在产品生产上,而在政策、金融服务,包括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方面都是弱项。”

基于这一现状,张新认为,“中民投应该做中国民营企业或者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个优势的产业链、合作链和生态链。这样做对国家,对企业有百利无一害,也可以让其他企业少交学费,减少风险。”

制造业转型

近两年,中国制造业遭遇了诸多困境。在新常态下,已经习惯了高增长环境的制造业企业如何转型突围,也是张新在思考的问题。

张新说,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确实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从他当厂长时的1988年到现在,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产品短缺时代,到了现在全面过剩的时代。现在的输变电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各个行业普遍都存在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问题,企业的效益、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上升很缓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现行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张新说,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找寻转型的路径,特变电工近些年也在尝试二次创业,再造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两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努力把制造业做优做精做强。

具体说来,张新认为,实现未来的工业4.0,并不是放弃制造业,而是要把制造业的升级版构建好、创造好、实现好。这其中,除了打造制造业的升级版外,还要把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张新解释说,过去特变电工的产业链都是断开的、单元的;制造单一的产品,并以产品经营为主,而不是以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为主。现在,特变电工要重构制造业、重建制造业,就是打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集成方案的解决方式。

“通过这些调整以后,比如在新能源板块,我们过去光有多晶硅、或者逆变器,产品很单一,盈利也很困难。现在,我们要从设计院到集成再到解决方案,再到运维、运营,实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么一改造,我们新能源服务业的收入占比达到了70%以上,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张新对《中民新时代》说。

在输变电业务上,特变电工也在努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从国家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总包一级到特级资质转型,培育具有从规划设计到集成能力、到运维能力,再到管理和培训等一体化服务的业态。

张新说,过去特变电工可能只做个变压器,只做个开关,或只做个电缆卖产品,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经营越来越困难。经过转型以后,效果很明显,输变电的服务业收入现在占到了20%以上,未来要调整比例达到30%到50%,今后业务增长将主要来自服务业。通过这样的调整,特变电工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由此,张新谈到,中国的制造业要进一步创新,就要做好服务业转型,这正是我们的短板。而服务业短板怎么上去,就需要“一硬一软”软硬结合,不能光有骨头没有神经。沿着这个思路,在我们的产业链上提供增值服务,并以此为主导进行创新转型,虽然这两年整个经济行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特变电工的收入却在困境中在逆势增长,效益也在逆势增长。

抱团走出去,走得更稳

在谈到“走出去”战略时,张新回顾特变电工的发展历程说,“走出去”就是把国内相对成熟的、先进的技术、标准以及专利带到中亚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上,特变电工做这个事情已经有将近10年的时间了 ,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都有所涉足,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比如苏丹、埃塞、肯尼亚、安哥拉等国家也有一些发展,把特变电工的较为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到这些国家。

现在,特变电工在印度的产业基地已经落成,这应该是中国在印度的第一家电力装备和能源装备企业,也一跃成为印度特高压输电、核电、输电设备领域的引领者。下一步,特变电工还要继续完善园区规划,把整个产业链构建起来。

张新认为,制造业要走出去,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把“标准”送出去,从规划设计开始就要送出去,企业长期去服务、去管理,实现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服务。那么,现在就要从源头建起,从“卖产品”的思维转变成“管运维”的思维,坚持做服务。

此外,张新认为,企业要走出去,就要构建“走出去”企业的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中,金融服务是后台,只有后台有保障了,就可以从规划立项到全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

张新认为,济州岛会议上这样一体化的讨论,可以避免企业家盲目决策,因为金融如果不支持的项目,那就不要轻易介入。金融是追求安全、长效的回报的,没有它的支持,就可能说明这个项目存在问题。其次,金融资本在企业投资中占比较高,往往达到百分之六七十还要高,它们是以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项目,更能实现科学决策,让企业家们更清醒、更科学地研判一个项目。

张新也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抱团出海,藉此增强谈判能力。中民投的抱团出海的策略是非常适合中国企业的。

他回顾道,特变电工在印度投资时,当时的政策并不是很好,企业争取的土地都是一家一家去谈,土地成本很高,优惠政策也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抱团谈判,通过集中采购和集中投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可能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张新认为,通过会议,他加深了对中民投的认识。中民投建设产业园的理念和做法,和过去其他企业的做法有很大不同。通过抱团聚合了很多优势企业,把各类行业的龙头企业聚拢到了一起,把优势资源整合在了一块儿,这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优势不仅仅是资本的结合,光是资本联合,这个力量是有限的,甚至会发生偏颇,或者对未来发展不利。所以说优势资源整合一定是各个企业优势的力量的结合,这点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