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发力建筑工业化 中民投引领地产业升级

李一帆

  声名显赫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是“含着金钥匙”成长的时代宠儿。坐拥500亿的注册资本,一年间总资产规模膨胀到千亿以上,中民投的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民间资本难得一见的霸气。

  中民投旗下的中民嘉业越来越成为地产行业无法忽略的角色;而它的另一个地产野心却鲜为人知,一家名叫中民筑友的子公司正在探索前途不可限量的建筑工业化市场。中民筑友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杰出的团队,计划明年就做到全国第一。

  循着这样的发展足迹,中民投正在引领一场地产业的革新——通过建筑工业化引领中国地产业的升级换代。

  简单来说,建筑工业化就是将搭建一个房子所需的墙体、楼体乃至浴室、厨房等模块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然后运输到目的地进行装配。从已有经验来看,这种生产方式比传统建筑方式减少60%的能耗和一半以上的人力。

  节省成本之外,中民筑友希望带领房地产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改变行业现状。现实已经证明,在大多数城市,“买地、融资、盖楼、卖楼”的简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建筑工业化正可以将很多后端的环节提到前端,改变产业链的方向。

  这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建筑行业的年产值在15万亿元左右。如果未来建筑产业化的比例能达到发达国家60%的比例,那么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将在10万亿左右。

  中民筑友组建了行业内最豪华的团队。团队中有多名专家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总裁訚军曾经是远大住工的执行总裁,帮助远大住工成为中国住宅产业事业的开拓者。

  这些专家帮助中民筑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技术积累。从2014年11月至今,中民筑友共获得了235项发明专利,主要包括预制构件、模具、给排水整体系统等,几乎涵盖了建筑工业化的各个环节。

  已经有不少公司投入这个行业,但是中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依然相对缓慢。多年以来,各地不乏企业试水建筑产业化,但很少形成规模,更不用说被市场接受。即使万科这样早就意识到工业化重要性的行业巨头,预制率依然最多为20%。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很难承受巨大的前期投入,一个工业化生产基地,至少需要投入3亿元。而且建筑工业化的一个条件就是规模化,只有生产基地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规模化的效应才能显现出来,否则成本会极高。

  中民筑友的优势恰恰在于资本,它是这个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背靠着中国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中民投。中民投融合了59家企业的资本力量,资产总值超过了1000亿元。资本市场和股东们有足够强大的能力为这份野心买单。

  通过收购东南国际实现上市后,中民筑友先后在上海、南京、惠州、南宁、杭州、衡阳等城市购买土地和厂房,筹办建筑科技园,仅仅用了半年就将触角伸向了7个城市。

  他们计划一年就做到行业第一。2016年底之前总投入将达到40亿元左右,可以实现1000万平方米的产能。这也意味着中民筑友将至少拥有10个工厂,产值达到300亿元。这样的规模是很多前辈企业完全无法企及的。

  中民投这样的资本巨头参与到建筑工业化中,将加速整个产业上下游整合的过程。可以想象,当中民筑友的布局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和传统地产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当中民筑友可以帮助开发商减少三分之二的人工,可以将工期缩短三分之二时,客户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市场格局也将重新划分。

  中民投的59家股东里,有三分之一有房地产背景,这些都是中民筑友可以轻易获取的客户资源。据悉,中民筑友已经获得了超过100亿元的意向合同,其中有30亿已经板上钉钉。作为回报,这些股东企业将率先得到突围机会。

  此时瞄准建筑工业化,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政府已经意识到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2014年,住建部要求,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新开工住宅面积所占比例要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也已经在今年正式出台。在这个基础上,各地也出台了鼓励措施,行业的春天已经来到。

  尽管有充足的土地和金额,中民筑友依然明确表态不会涉足传统的地产开发物业,而是要专注于建筑工业化,他们愿意为一个未来的万亿级市场支付成本和耐心,这才是最难得的。